传承发展 | 新礼俗、新乡风:中国乡村文明的当代实践
文明乡风是衡量乡村全面振兴成效的关键指标,乡村文明化的进程却非一蹴而就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将“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”作为“十五五”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。当前,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难点在于乡村社会。长期以来,中国乡村社会传承着十分悠久的礼
文明乡风是衡量乡村全面振兴成效的关键指标,乡村文明化的进程却非一蹴而就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将“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”作为“十五五”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。当前,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难点在于乡村社会。长期以来,中国乡村社会传承着十分悠久的礼
1988年6月的一个清晨,95岁的梁漱溟在北京胡同的小院里写完最后一行字,合上钢笔,像往常一样把三本札记塞进蓝布包袱。三天后他安然离世,包袱被放进樟木箱,再贴上“待整”纸条。谁也没想到,这一等就是35年——直到去年北大儒学研究院的库房管理员撬掉锈锁,3万字墨迹
1983年,90岁的梁漱溟拄拐挤进韶山冲,只为再看一眼那张刻着“革命”二字的破木桌——当年他当众顶撞毛泽东,说“农民太苦”,被全场哄笑;三十年后,他主动低头,承认“我看短了”。
在这个情绪压倒理性、立场先于事实的时代,胡适的声音非但没有褪色,反而愈发清晰而珍贵。
普通人对于道德容易误会是拘谨的、枯燥无趣味的、格外的或较高远的,仿佛在日常生活之外的一件事情。按道德可从两方面去说明:一面是从社会学方面去说明,一面是从人生方面去说明。现在我从人生方面来说明。
一只破旧的木箱,一条粗布缝制的马褡子(搭在马背上的褡裢),这就是父亲张宗麟存放各种文件记录的仓库。木箱已历一个甲子,满是磕碰的刻痕;马褡子也用各种颜色的布头打了许多补丁。但它们一直跟随着我父亲,由延安辗转至北京。无论在敌人的炮火中,还是在偷越封锁线的艰险中,虽
1942年北平沦陷,梁漱溟为护书院孤本险些丧命,冯友兰却在重庆官宴上举杯。二十年后,冯友兰九十寿宴,梁漱溟一纸拒信震动学界:“你曾谄媚……大节有亏。”冯友兰冒雨登门,梁老痛陈:“知识分子无独立人格,是最大的悲哀。”他们激烈争论,却因一盆玉兰陷入沉默。玉兰被砸碎
一九五〇年一月四日的北平,寒风直往胡同里钻。就在这天,一则小道消息被悄悄传开:中央准备设立“文化比较研究所”,副所长人选叫张嘉仪,已从上海动身进京。老报人们听名字陌生,去档案里翻来翻去,才发现“张嘉仪”竟是臭名昭著的汪伪高官胡兰成。
梁漱溟口述录到最后,忽然支起身子,敲桌三下,像敲一面看不见的锣:
“社会治理若只治人身,不治人心,世界便永远缺一张共有的底片。”
梁漱溟口述录至末尾,忽然放下烟斗,用掌心贴住胸口:“仁,就是手比心先动,0.3秒就够。”
② 在评论区写下你愿意砍下的4.5%(不必曝金额,只写品类:如第3杯奶茶、第5件T恤);
臭氧在天上裂成龟纹,塑料在海里结成新大陆,人类站在自己制造的裂缝上,举着遥控器对着传统喊:“快,给我一个快捷键!”回声从瓦片、竹简、留白处传来——“键不在盘,在‘止’。”止什么?止给地球0.3秒的呼吸。正文一、1980·北京·竹椅上的“止息观”梁漱溟晚年口述,